在各类建筑物、构筑物或设备中,仪表电缆桥架无处不在,它就像人体的血管,负责传输关键的信号与能源。但当它穿越建筑物、构筑物或设备时,若不遵循规范,就如同埋下了一颗颗定时炸弹。从火灾隐患到设备故障,后果不堪设想。"
仪表电缆桥架穿越建筑物、构筑物或设备时,需遵循以下规范要求,以确保安全、可靠和美观:(1)预留孔洞:
穿越前应提前预留孔洞,孔洞尺寸应大于桥架外形尺寸,并考虑保温层、防火封堵等因素。(2)避免应力:
(3)防护措施:
(4)防火封堵:
穿越防火墙、楼板等部位时,需进行防火封堵,防止火灾蔓延。(5)接地:
金属桥架穿越时需可靠接地,防止静电和电磁干扰。
(1)穿越墙体:
非防火墙:预留孔洞,安装套管或保护框,缝隙用柔性材料填充。
防火墙:除上述要求外,还需用防火材料封堵,耐火极限不低于墙体要求。(2)穿越楼板:
普通楼板:预留孔洞,安装套管或保护框,缝隙用柔性材料填充。
防火楼板:除上述要求外,还需用防火材料封堵,耐火极限不低于楼板要求。(3)穿越设备:
避免影响设备运行和维护,必要时加装防护罩或采取隔离措施。
(1)应急管理部危化监管一司:关于印发《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企业老旧装置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的通知(2022年2月23日)
(2)应急管理部危化监管一司:关于印发《化工企业液化烃储罐区安全风险排查指南(试行)》的函(2023年3月31日)
(3)GB 50217-2018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1 电缆构筑物中电缆引至电气柜、盘或控制屏、台的开孔部位,电缆贯穿隔墙、楼板的孔洞处,工作井中电缆管孔等均应实施防火封堵。2 在电缆沟、隧道及架桥架中的下列部位,宜设置防火墙或阻火段:
1) 公用电缆沟、隧道及架空桥架主通道的分支处;
2) 多段配电装置对应的电缆沟、隧道分段处;
3) 长距离电缆沟、隧道及架空桥架相隔约100m处,或隧道通风区段处,厂、站外相隔约200m处;
4) 电缆沟、隧道及架空桥架至控制室或配电装置的人口、厂区围墙处。(4)GB 50303-2015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母线槽段与段的连接口不应设置在穿越楼板或墙体处,垂直穿越楼板处应设置与建(构)筑物固定的专用部件支座,其孔洞四周应设置高度为50mm及以上的防水台,并应采取防火封堵措施。(5)GB 50016-2014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6.2.9.3 建筑内的电缆井、管道井应在每层楼板处采用不低于楼板耐火极限的不燃材料或防火封堵材料封堵。建筑内的电缆井、管道井与房间、走道等相连通的孔隙应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封堵。(6)GB 50168-201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标准》8.0.2 应在下列孔洞处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密实封堵:4 在电缆贯穿墙壁、楼板的孔洞处;
(7)GB 50160-2008(2018 版)《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5.2.18 布置在装置内的控制室、机柜间、变配电所、化验室、办公室等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3 控制室、机柜间面向有火灾危险性设备侧的外墙应为无门窗洞口、耐火极限不低于3h的不燃烧材料实体墙。(8)GB 50058-2014 《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5.4.3 爆炸性环境电气线路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 电气线路宜在爆炸危险性较小的环境或远离释放源的地方敷设,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可燃物质比空气重时,电气线路宜在较高处敷设或直接埋地;架空敷设时宜采用电缆桥架;电缆沟敷设时沟内应充砂,并宜设置排水措施。
2)电气线路宜在有爆炸危险的建筑物、构筑物的墙外敷设。
3)在爆炸粉尘环境,电缆应沿粉尘不易堆积并且易于粉尘清除的位置敷设。2 敷设电气线路的沟道、电缆桥架或导管,所穿过的不同区域之间墙或楼板处的孔洞应采用非燃性材料严密堵塞。(9)SH∕T 3569-2020 《石油化工电缆桥架施工及验收规范》a)当电缆桥架穿越建筑物墙壁和楼板、防火墙时,应采取封堵措施;
b)防火封堵的设置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防火封堵材料或组件不应对电缆造成损伤。7.1.19当电缆桥架由室外进入建筑物内或盘、柜、箱内时,应符合下列规定:a) 桥架应向室外保持至少1/100的向下倾斜坡度,防止雨水沿桥架流入室内:
b) 电缆敷设完成后,应采用防火封堵材料进行封堵;
(10)GB/T 51410-2020 《建筑防火封堵应用技术标准》
相关法规标准依据,请登录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化学品安全法规标准信息平台”(https://law.chemicalsafety.org.cn/),或点击“阅读原文”查询。
来源:仪表圈
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
编辑:佑安
本平台接收会员单位、行业企业、高等院校、安全评价机构等社会单位投稿,稿件内容经审核符合要求的,将免费在本平台及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官网(http://www.chemicalsafety.org.cn/)上进行宣传。投稿邮箱ccsa@ccsa.net.cn,来稿请标注“微信投稿”字样。
本平台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和引用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出处所有,如有侵权或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等错误信息,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15810337617),感谢支持!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