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产作业的现场,安全是高悬的警钟,坚决实现“零事故”。一个安全有序的现场环境,不仅能保障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还能提升生产效率,降低企业运营风险。这不是喊口号,而是要写进公司的年度计划,分解到各部门和班组,成为每个人的行动准则。
接下来,将深入剖析一套全面且行之有效的现场安全管理方法:“一定、二理、三查、四管、五到”,助力企业打造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
其中,“一定、二理、三查、四管、五到”这个方法名称,是依据内容进行总结提炼而成,便于记忆、实施。因此,理解总结提炼过程,则能更容易理解、消化、转化该方法。
一定:锚定目标严守底线
现场安全管理的核心目标是实现 “零事故”。这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贯穿整个生产过程的行动指南。
要达成这一目标,必须牢牢守住两条底线。
1)严格遵守企业制定的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安全生产管理要求涵盖了从人员操作规范到设备维护标准等各个方面。
例如:在电子厂的焊接车间,员工必须佩戴护目镜、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以防止强光刺激眼睛、吸入有害气体和防止烫伤。
这些要求,能有效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等 “三违” 现象,避免因人为疏忽或违规操作引发安全事故。
2)遵循国家和地方的安全法规。
必须清楚并严格执行与现场安全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不允许出现任何的不合规情况。
例如:化工企业在物料存储、使用、废弃物处理等环节,都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环保和安全法规执行,确保生产活动合法合规,从法律层面保障现场安全。
二理:理清作业流程、管理制度;完善体系、规范操作
标准的作业流程是安全零事故目标的具体实现路径,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安全零事故目标的有效监督。
第一“理”,就是理清现场每一道工序的安全要求。
三查:做好作业前、中、后检查;全程管控,排查隐患
2.作业中检查
3.作业后检查
四管:管好4类人。明确责任强化监督
管好现场作业人员:现场作业人员是安全管理的重点。企业要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如定期开展安全培训课程、组织模拟事故演练。同时,要严格监督作业人员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管好现场管理人员:现场管理人员要发挥带头作用,严格执行安全制度。现场管理人员需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能力,不仅要监督作业人员的安全行为,还需及时发现并整改安全隐患。
管好公司非现场人员:非现场人员如后勤保障人员、技术人员等,虽不在现场,但其工作也会影响现场安全。
管好外来人员:外来人员包括参观者、施工人员、维修人员等,对企业环境不熟悉,易引发安全问题。企业需对外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明确其活动范围和安全责任。
企业需根据现场的组织架构和工作分工,绘制详细的安全责任架构图,明确每个岗位在安全管理中的具体职责。从高层管理人员的安全决策责任,到一线员工的现场操作安全责任,都要一一细化。
同时,对进入现场的所有人员进行严格管理。
五到:投入、提醒、检查、改善、总结到位
(1)安全投入到位,适当加大安全投入力度。
在人员培训方面,邀请专业的安全培训讲师为员工进行系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素养;
在设施设备方面,购置先进的安全防护设备和监测仪器,保障作业环境安全;
在安全管理方面,引入先进的安全管理软件,实现对安全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提高安全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
(2)安全提醒到位,提醒常态化、及时化。
将安全提醒融入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在作业前的班前会上,详细讲解当天工作的安全风险和防范措施;在作业过程中,通过广播、显示屏等方式持续提醒员工注意安全。同时,在现场设置醒目的安全标语和警示标识,时刻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
通过班前会、安全标识等方式,及时提醒员工注意安全事项。
(3)安全检查到位,严肃追究责任,形成安全检查闭环管理。
定期开展全面的安全检查,确保不遗漏任何安全隐患。检查内容应涵盖人员、设备、环境等各个方面。
(4)安全改进到位,持续推进安全改进。
建立安全改进机制,鼓励员工积极提出安全改进建议。
定期对现场安全管理状况进行评估,分析安全事故案例和安全隐患排查结果,找出安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可提升空间。
同时,关注行业内的安全新技术、新方法,及时引入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5)安全总结到位,定期反思,持续迭代。
定期召开安全总结会议,对一段时间内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全面回顾和总结。分析安全目标的完成情况,总结安全管理工作中的经验教训,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并跟踪措施的落实情况。通过持续的总结与反思,不断优化安全管理策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现场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目标、流程、制度、检查、人员、管理等多方面入手。
通过“一定、二理、三查、四管、五到”的管理方法,企业可以有效提升现场安全管理水平,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企业的稳定发展。
了解、知道,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只有落地到企业,才能真实发挥效果。同时,企业因为具体的业务,会有一些区别,还需要在导入理论阶段,依据企业自身情况,进行合理适配。
让我们携手努力,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来源:质量视界
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
编辑:静安
声明
1
本平台接收会员单位、行业企业、高等院校、安全评价机构等社会单位投稿,稿件内容经审核符合要求的,将免费在本平台及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官网(http://www.chemicalsafety.org.cn/)上进行宣传。投稿邮箱ccsa@ccsa.net.cn,来稿请标注“微信投稿”字样。
2
本平台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和引用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出处所有,如有侵权或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等错误信息,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15810337617),感谢支持!
长按图片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