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日常工艺报警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附视频)
最新动态
日常工艺报警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附视频)
2025-04-112

工艺报警是生产装置的重要保护层,提醒操作人员对生产异常进行干预,是非常必要、和必须的。但是由于在工艺报警方面管理不到位,导致报警功能缺失或失效,成为诱发事故的根源

那么,日常工艺报警有哪些常见问题呢?

1.应该设置报警,而没有设置、或者设置不合理。不合理是指,没有按照安全设施专篇要求设置报警;工艺指标报警值未触发但达到较大风险(或报警值过于保守导致报警泛滥);报警没有预留合理的响应时间。另外,报警操作台分区不当,不相关生产装置的报警,不应本操作站上报警导致报警泛滥。

2.报警泛滥,让人们疲劳而忽略报警。报警过多,导致操作人员无法及时、有效的处置报警,没有进行人员干预异常工况的调整。报警泛滥,有装置本质安全设计不足、报警设置不合理、人员操作技能低、工艺管理不到位、设备管理不到位等原因。

3.报警值DCS设置和安设不一致,报警值修改不履行变更程序。DCS操作站上的报警值设置,要和操作规程、工艺卡片和安设要求保持一致。如因技术改造、装置调整需要等对报警的报警值、级别等报警相关设置需要改变的,履行公司变更程序。

4.报警后,未及时响应处置、未记录、未确认。发生报警后,人员要进行沟通核查、处置响应、记录确认。未解决的报警,要汇报并在交接班时交接清楚。要在总控等岗位,建立报警处置台账。工艺管理人员,要每天检查报警处置情况是否符合管理要求。

5.关于频繁发生、持续时间长、中高风险的报警,未专项开展分析采取措施。报警设置既是安全保护层,又是隐患信息的输入来源。发生报警肯定是有原因的,包括人员操作不当、设备故障、管线堵塞、原料变化、环境变化等等,要“对症下药”,针对性采取工程技术措施、或管理措施、或培训、应急、预案等措施。

6.报警未分级、分类管理。报警分级,是根据报警风险大小、允许的响应时间,为了能让操作人员响应分清“轻、重、缓、急”,报警要区分报警级别,采取不同的声光报警方式。分类管理,一般是指工艺报警、有毒可燃报警、系统报警等,分类别管理。

7.人为篡改、屏蔽、取消报警,逃避日常工作和监管。篡改报警是指对报警值进行人工赋值、或者其他手段让报警值按照人员主观意愿进行显示。屏蔽,是指报警点的声光、事件记录功能临时取消,但后台逻辑控制仍在运行。取消报警,是彻底取消这个报警点的报警功能。

8.未制定报警管理制度,或者报警管理制度缺项、无法执行。建议按照《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导则》(AQ/T 3034-2022)、《 化工企业工艺报警管理实施指南》(T/CCSAS  012-2022)编制符合自己企业实际情况的报警管理制度。

9.操作人员对报警原因、后果、应急处置等信息不熟练。这就需要开展报警管理相关培训和考核,包括报警值、报警后不干预的后果、报警管理制度等培训。


历史上4月发生的危险化学品事故

配电箱安全管理问题汇总(附标准依据)
设置压力表高压红线的依据
调节阀的常见故障和维修方法


来源:竹林寂静


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

编辑:静安

声明


1

本平台接收会员单位、行业企业、高等院校、安全评价机构等社会单位投稿,稿件内容经审核符合要求的,将免费在本平台及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官网(http://www.chemicalsafety.org.cn/)上进行宣传。投稿邮箱ccsa@ccsa.net.cn,来稿请标注“微信投稿”字样。

2

本平台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和引用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出处所有,如有侵权或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等错误信息,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15810337617),感谢支持!


长按图片 关注我们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