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如何查找隐患?危险源、风险和隐患到底有什么区别?
最新动态
如何查找隐患?危险源、风险和隐患到底有什么区别?
2025-05-161

2025年安全生产月主题为: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查找身边安全隐患。为什么不叫查找身边危险源?危险源、风险、隐患、事故到底有什么区别?


危险源是隐患吗?
隐患包括危险源吗??
危险源与风险有什么关系???
风险与隐患又有什么关系????
危险源、风险、隐患都会导致事故发生吗?????



【01】危险源


定义
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取自《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类型
第一类危险源: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能量载体;其决定了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罪魁祸首。如带电导体、运转的设备、油库等。
第二类危险源:危险源定义中的不安全状态、行为,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缺陷等,影响约束能量和有害物质屏障失效,从而导致事故发生。如湿滑的地面、昏暗的光线等。
解读
从上述定义来看,危险源可以是一台设备、一种环境、一种状态,也是可能产生不期望后果的人或物。


【2】风险


定义
发生危险事件或有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健康或财产损失的严重性组合。(取自《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GB/T 33000–2016))

解读
安全风险强调的是损失的不确定性,包括发生可能性的不确定、发生时间的不确定、导致后果的不确定等。风险是人们在后果产生之前基于现状、以往的经验等做出的主观判断或推测,因为一旦损失产生那就是事故或者事件,也就不能称之为风险了。


【3】隐患


定义
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危险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取自《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国家安监总局令第16号))
备注:从定义上来看,隐患就是第二种危险源。

解读
事故隐患实质是有危险的、不安全的、有缺陷的“状态”,这种状态可在人或物上表现出来,也可表现在管理的程序、内容或方式上。


【4】事故


定义
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件。(取自《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
解读
事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作用或是一种因素恶性发展的结果。因此事故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危害性、严重性、复杂性。


【5】危险源、风险、隐患、事故之间的关系


图片


以高处平台堆放物料,对危险源、风险、隐患、事故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

1. 危险源是风险的载体

因为生产需要,高处平台必须要堆放物料,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高处整齐堆放的物料具有机械能,虽然具备一定的能量,但并未失控,因此高处整齐堆放的物料就属于危险源。

针对“高处整齐堆放的物料”这一危险源,我们对其可能产生的风险需要进行主观判断,判断其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及事故发生后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性,当然这一切的判断均是基于损失并未产生的情况下,都是我们自己的想象和判断。因此,“高处整齐堆放的物料”如果物料堆放不整齐就会有物料坠落的可能性,坠落的物料就有可能造成砸伤人这一严重后果。因此物料堆放不整齐就属于我们判断的风险之一。但如果在物料堆放平台上加设防护栏杆和踢脚板,物料就不会有坠落的可能性,可能性为零,风险也就不存在了。

图片


由此可见,有危险源就一定有风险,危险源是风险的载体,而风险是对危险源在未造成任何损失情况下的主观评估,靠人力、物力没有办法消除,只能进行定期监控,保证其处于安全可控的状态。

2. 隐患是第二类危险源

针对“高处整齐堆放的物料”这一危险源,当现实中真的存在物料不整齐的情况时,大多是由于管理上的疏忽或者是人的违规操作(第二类危险源)造成的,这是一种不安全、有缺陷的状态,而这种状态通过人工干预是可以被消除的。

图片


综上所述,隐患就是第二类危险源,而危险源包括隐患,因此危险源≠隐患。

3.看得见的隐患和看不见的风险

风险是在未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情况下,人们对危险源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主观判断的结果。而隐患是将考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转变成了现实存在。因此风险是不能够被消除的,而隐患通过治理是可以被消除的。

4.危险源、风险、隐患与事故之间的关系

当针对“高处整齐堆放的物料”这一危险源,未能全面准确进行风险辨识,也未能进行定期监控,由于管理疏忽出现了“物料堆放不整齐”的现象,而恰巧对这一隐患没有及时进行治理,导致了物料坠落砸伤下方过路人员,事故也就发生了。

图片


因此,危险源、风险、隐患均可能导致事故发生,而隐患又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危险源、风险识别不到位、全面则是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


从定义也不难看出,风险识别和隐患治理分别是阻止事故发生的第一、第二道防线,这也是双重预防机制的意义所在,即把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隐患消灭在事故前面。


那么,员工应该怎么去排查身边的安全隐患呢?下面从物理环境隐患操作流程隐患应急管理隐患三个方面来说一下。

一、物理环境隐患识别与应对

物理环境隐患指工作场所中因设备、设施、环境缺陷导致的直接风险,具有直观性,但易因“习以为常”而被忽视。

1. 设备设施隐患

  • 常见问题:

  • 1.1 机械设备:例如:防护罩缺失(如机床齿轮裸露)、安全联锁装置失效、设备异常振动或异响。

  • 1.2. 电气系统:例如:电线绝缘层破损、配电箱未上锁、插座超负荷使用(如串联多个大功率电器)。

  • 1.3. 特种设备:例如:起重机吊钩防脱装置损坏、压力容器仪表显示异常(如压力表指针超出绿色安全区)。

  • 识别方法

  • 目视检查:每日开机前检查设备防护装置完整性,如冲床双手按钮是否完好。

  • 听觉判断:通过异常噪音(如电机尖锐摩擦声)预判轴承磨损。

  • 工具辅助:使用红外测温仪检测电气接头是否过热(超过60℃需警惕)。

2. 环境隐患

  • 典型场景

  • 2.1. 地面:例如:油污未清理(如叉车行驶区域)、地坑未加盖(深度超过0.5米需防护)。

  • 2.2. 高空:例如:临边洞口无护栏(如楼层施工平台边缘)、悬挂物未固定(如顶棚管道松动)。

  • 3.3. 危险区域:例如:化学品存放区未设置防泄漏围堰、粉尘车间未安装防爆电气设备。

  • 检查要点

  • 1. 执行“5S管理”:通过整理(Seiri)、整顿(Seiton)消除杂物堆积。

  • 2. 使用“光线反射法”:通过地面反光发现液体泄漏(如危化品储罐区)。

3. 消防设施隐患

  • 重点检查项

  • 3.1. 灭火器:例如压力表指针处于红色区域、软管龟裂、超期未检测(一般需每年一检);

  • 3.2. 消火栓:例如接口锈蚀、水带缺失、阀门开启困难;应急照明:断电后无法自动启动、照明时间不足30分钟。

  • 员工行动指南

  • 每月自查:按“提(灭火器)、摇(粉剂结块检查)、看(有效期)、试(应急灯)”四步法排查;

  • 情景模拟:组织“盲测演练”,随机指定员工演示消防器材使用方法。

二、操作流程隐患识别与应对

操作隐患多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引发,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需通过规范流程和强化监督管控。

1. 作业前准备隐患

  • 典型问题

  • 未执行“上锁挂牌”(LOTO):检修设备时未切断能源(如电气、液压)。

  • 安全分析缺失:动火作业前未检测可燃气体浓度。

  • 防护用具不合规:使用过期防毒滤罐、未根据工种选择护具(如打磨作业未配防冲击眼镜)。

  • 识别与纠正

  • “三查三对”法


    • 查作业票(核对审批流程)、查工具(核对防爆等级)、查人员(核对特种作业资质)。

    • “手指口述”确认:操作前大声复述关键步骤(如“已关闭电源,挂牌上锁”)。

2. 作业中操作隐患

  • 高危行为清单

  • 简化流程:为赶工期跨越传送带、屏蔽安全装置(如拆除冲床光电保护)。

  • 疲劳操作:连续加班导致误触按钮(某注塑车间因此发生手部压伤事故)。

  • 监护缺失:有限空间作业无人值守、吊装作业未设警戒区。

  • 防控措施

  • “双人确认”制度:高风险操作需两人同步核对(如危化品投料计量)。

  • 行为监控技术:通过智能摄像头识别未戴安全帽、闯入危险区域等行为。

3. 作业后收尾隐患

  • 常见疏漏

  • 未恢复安全状态:检修后未装回防护罩、阀门未复位。

  • 工具遗留:扳手等金属物品遗落在配电柜内(可能引发短路)。

  • 未清理现场:焊接后的焊渣未及时清除(存在阴燃风险)。

  • 标准化流程

  • “五步收尾法”① 清点工具;② 恢复防护;③ 能源隔离确认;④ 现场清洁;⑤ 交接记录签字。

三、应急管理隐患识别与应对

应急隐患直接关系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需确保应急体系随时处于有效状态。

外浮顶原油罐阻火呼吸阀如何选型与检验

化工装置防爆电气选型、使用禁忌与维护要点

换热器内漏的危害及原因

95条安全管理的真知灼见


来源:每日安全生产、安全传递官


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

编辑:佑安

声明


1

本平台接收会员单位、行业企业、高等院校、安全评价机构等社会单位投稿,稿件内容经审核符合要求的,将免费在本平台及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官网(http://www.chemicalsafety.org.cn/)上进行宣传。投稿邮箱ccsa@ccsa.net.cn,来稿请标注“微信投稿”字样。

2

本平台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和引用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出处所有,如有侵权或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等错误信息,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15810337617),感谢支持!


长按图片 关注我们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