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工厂交错纵横的钢铁管道与轰鸣运转的设备构成的“钢铁森林”里,安全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深深融入每一次巡检脚步、每一个操作动作中的本能警觉。与正常、标准、基准状态相比,“大了、小了、多了、少了、高了、低了、远了、近了”——这八个看似简单的变化,往往就是事故恶魔悄然叩门的信号。练就一双辨别细微差异的“火眼金睛”,是我们守护生命线、筑牢安全堤的关键。
一、 心中有“基准”:安全始于明察秋毫
安全排查的起点,是深刻认知并牢记什么是“正常”。化工生产流程环环相扣,每一个参数、每一处状态都关乎全局安全,只有精准把握“基准线”,才能让隐患无处遁形:
- 设备参数基准:温度、压力、流量、液位、转速、振动值……这些关键参数的正常操作范围是多少?仪表指示应在什么区间?以反应釜为例,温度一旦超出额定范围,可能引发剧烈反应甚至爆炸;离心泵的振动值异常增大,或许预示着轴承磨损,随时可能停机甚至造成机械伤害。
- 现场状态基准:阀门开度、法兰螺栓松紧度、液位计显示高度、安全阀铅封状态、设备表面温度手感、保温层完整度、平台护栏牢固度……它们应有的“标准像”是什么?比如,法兰螺栓松动可能导致物料泄漏,保温层破损不仅造成能源浪费,还可能因介质温度异常引发次生事故。
- 物料存量基准:储罐允许的安全液位上限/下限、现场暂存物料的限量、危废暂存点的最大容量。超量储存不仅违反安全规范,更会使物料间的反应风险呈几何倍数增长;危废存量超限,可能导致有害物泄漏,污染环境。
- 空间距离基准:设备间的安全间距、应急通道的宽度、消防器材和应急设施(洗眼器、淋浴器)的最近位置、警戒区域的划定范围。应急通道堵塞会在事故发生时阻断逃生路线,消防器材位置不当则可能延误黄金救援时间。
唯有刻下“基准”的烙印,才能敏锐捕捉那些偏离轨道的“异常”。就像经验丰富的老工匠能仅凭手感察觉器物的细微偏差,化工从业者也要将“基准”融入直觉,让安全排查成为条件反射。
二、 行动辨“差异”:隐患藏于毫厘之间
带着清晰的“基准”意识去观察、去比较,就能在看似平常的生产场景中,揪出潜藏的安全隐患:
1. “大小”之辨
- 大了:压力表读数大了,超出正常范围?这可能是管道堵塞、设备故障导致压力积聚,一旦突破承压极限,就会引发爆炸或泄漏;储罐液位高了(超过安全上限)?物料溢出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火灾风险;设备振动幅度大了?预示着机械结构可能松动,随时可能“散架”;法兰渗漏点变大了?意味着密封失效加剧,有毒有害或易燃易爆介质泄漏风险剧增;保温层破损面积大了?不仅影响设备运行效率,还可能因介质温度变化引发连锁反应。这些都是能量积聚、泄漏加剧或结构失效的危险信号!
- 小了:流量计读数小了(可能堵塞)?管道不畅可能导致局部压力升高,或影响下游工序生产;液位低了(低于安全下限,可能导致泵抽空、气相空间增大)?泵抽空会损坏设备,而气相空间增大则可能形成易燃易爆混合气体;安全阀排放管径相对于泄放量是否小了?紧急情况下无法快速泄压,将埋下巨大隐患;灭火器压力指示低了?关键时刻可能无法正常喷射灭火;应急通道宽度被杂物挤占小了?逃生时可能因拥挤踩踏造成伤亡。这些“小”变化可能意味着功能丧失或逃生受阻。
2. “多少”之辨
- 多了:现场堆放的原料桶多了,堵塞通道或超量?不仅影响通行效率,还可能因碰撞引发物料泄漏;反应釜内积聚的副产物多了,可能引发副反应?甚至导致反应失控;地沟里积液多了,可能挥发有害气体或成为点火源?为火灾爆炸创造条件;需要监护的高风险作业点人员多了(非相关人员靠近)?增加了无关人员受伤的概率。
- 少了:关键备品备件库存少了,应急时无备可用?设备突发故障将无法及时修复,影响生产甚至扩大事故;法兰紧固螺栓数量少了(缺失)?密封性能下降,物料泄漏风险上升;消防沙箱里的沙子少了?火灾初期无法有效覆盖灭火;受限空间作业的监护人员少了(不足)?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失去可靠保障。这些“少”意味着防护层缺失或应急能力打折。
3. “高低”之辨
- 高了:温度计显示高了(异常升温,可能超温、分解)?在化工反应中,温度失控往往是灾难的开端;平台边缘的踢脚板高度低了(不符合标准,易坠落)?稍有不慎就会导致人员高空坠落;低洼处可燃/有毒气体检测仪读数高了?说明存在泄漏,且有害气体已积聚;临时用电线路离易燃物料距离低了?电火花可能瞬间点燃易燃物,引发大火。
- 低了:压缩机润滑油位低了?润滑不足会加速设备磨损,甚至导致机械卡死;受限空间内氧气含量低了?作业人员可能因缺氧窒息;高处作业人员安全带挂点位置低了(未做到高挂低用)?一旦坠落,冲击力会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设备基础沉降导致一端低了(水平度失准)?可能影响设备稳定性,引发振动、噪声甚至设备倾覆。这些“高低”异常直接关联着设备损坏、人员伤亡风险。
4. “远近”之辨
- 远了:最近的灭火器离你的工作点是否感觉远了(被设备或物料阻挡取用路线)?火灾发生时,每一秒都是生死时速;紧急集合点标识在紧急情况下是否看起来远了(不够清晰或路径复杂)?混乱中人员可能迷失方向,延误逃生;动火点距离易燃物料的实际空间距离是否近了(小于安全规定)?火星飞溅可能瞬间点燃易燃物,酿成大祸。
- 近了:巡检时,你与高温设备表面的距离是否无意中近了(有烫伤风险)?高温设备表面温度可达数百摄氏度,皮肤接触即会严重灼伤;检修工具、物料堆放是否离转动设备太近了(有卷入风险)?高速运转的设备会将靠近的物体卷入,造成人员伤亡;临时配电箱是否离积水区太近了?潮湿环境极易引发触电事故。这些“远近”关乎紧急响应速度和直接的人身安全。
三、 养成“比较”习惯:让安全成为本能
1. “三比”工作法
巡检时,要将“比较”贯穿全程:眼观现状比基准(看仪表、看状态),通过观察仪表数值、设备外观,快速判断是否符合标准;手测变化比经验(摸温度、试振动),凭借长期积累的经验,感知设备运行状态的细微差异;心算差异比标准(算存量、量距离),在脑海中迅速计算物料存量是否合规、空间距离是否达标。例如,巡检人员用手触摸设备外壳,若感觉温度明显高于往常,就要警惕是否存在异常发热。
2. “异常即报告”
只要发现与“正常”基准存在“大小多少高低远近”的任何可疑偏离,无论看起来多么微不足道,立即记录、上报、确认!绝不心存侥幸。很多重大事故的发生,往往源于对“微小异常”的忽视。某化工厂曾因一个看似不起眼的阀门密封垫片轻微渗漏未及时处理,最终导致有毒气体泄漏,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每一个异常都应被视为安全预警,必须严肃对待。
3. 动态基准意识
认识到“正常”并非绝对一成不变。工况调整、设备老化、环境变化都可能影响基准。例如,随着设备使用年限增加,其振动值、温度等参数的正常范围可能发生变化;不同季节环境温度、湿度的改变,也会对物料储存条件产生影响。所以,要保持学习,及时更新对“正常”的认知,通过定期培训、案例分析,掌握最新的安全标准和设备特性。
4. 时间维度
有些变化是渐进的(如缓慢的腐蚀、微小的渗漏逐渐扩大、振动缓慢加剧)。要善于纵向比较——与昨天、上周、上个月的状态比,捕捉缓慢累积的风险。可以建立设备运行状态台账,详细记录每次巡检的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通过数据分析,提前发现隐患趋势。比如,某储罐的液位在一个月内缓慢上升,虽未超出上限,但持续监测发现其上升速率异常,经排查发现是地下管道存在轻微渗漏,及时避免了更大事故的发生。
结语:安全是“1”,其余是“0”
在化工生产这部精密运转的庞大机器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敏锐的传感器。从辨别“大小多少高低远近”这八个字出发,时刻与心中的“安全基准”进行比较,是我们识别隐患、掐灭事故苗头最直接、最有效的武器。
安全无小事,隐患藏毫厘。一次对“压力大了那么一点点”的警觉,一次对“螺栓少了那么一颗”的坚持,一次对“距离近了那么一步”的退后,都是在为生命加码,为家庭守护圆满,为企业夯实根基。每一个细微的安全行动,都可能成为阻止灾难发生的关键防线。
让我们将“基准”刻在心里,将“比较”融入日常,让辨别异常成为深入骨髓的安全本能。唯有如此,才能在充满挑战的化工征途上,真正践行那句最朴实的誓言:高高兴兴上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 安全始于明察秋毫,成于锱铢必较,唯有以如履薄冰的谨慎和持之以恒的坚守,方能筑牢化工生产的安全长城。
来源:德行天下
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
编辑:佑安
声明
1
本平台接收会员单位、行业企业、高等院校、安全评价机构等社会单位投稿,稿件内容经审核符合要求的,将免费在本平台及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官网(http://www.chemicalsafety.org.cn/)上进行宣传。投稿邮箱ccsa@ccsa.net.cn,来稿请标注“微信投稿”字样。
2
本平台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和引用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出处所有,如有侵权或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等错误信息,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15810337617),感谢支持!
长按图片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