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听同行老师讲解安全原理时,反复都在强调,安全管理需要情怀,让我常常对这个问题陷入了思考。
经过我思考后我得出了我的总结,安全管理之所以需要“情怀”,是因为安全工作远非一份普通的职业或一套冰冷的技术规程所能承载的。
安全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和家庭的完整,其核心在于对人的根本价值的守护,因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情怀是安全管理工作的灵魂和内在驱动力。
搞安全需要极强的责任心,他超越所有其他职业的责任的担当。为什么这么说呢?对于我们搞安全的,核心职责就是预防事故、保障安全,这份责任本身就极其重大,直接关联到他人的生死安危。
如果对于安全管理工作仅有“职责”意识,可能只停留在完成规定动作、规避个人风险层面。而“情怀”驱动的责任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主动的、更深层次的担当。
是要求我们要主动作为, 不能仅仅要满足于最低标准,还要主动识别潜在风险、思考改进方案,即使这超出了岗位说明书的要求。
事故的发生往往是某系细节问题的意想不到,他就不得不鞭笞我们安全人必须要精益求精,不能放过任何细节,追求“零事故”而非“可接受的事故率”。
安全管理的难,又不得不要求我们要坚持不懈,坚持原则,在遭遇阻力(如成本压力、工期紧张、他人不理解)时,依然要能坚守安全底线,据理力争。
最后是我们安全人专业使然,学习了足够的事故案例, 深刻理解一次疏忽、一次妥协可能带来的毁灭性后果,这也是驱动我们持续尽责的内在动力。
只有我们安全人心怀情怀,用这份 情怀将外在的“责任”内化为内在的“使命”,才能是使安全管理者成为真正的安全守护者,而非仅仅是执行的机械。
我们搞安全的为什么要有情怀,还因为我们对一线岗位都有深刻的怜悯心和同理心,他时刻提醒我们做安全管理要有温度。
从这个角度我们就能理解伤害的本质,理解安全事故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损失,更是血肉之躯的痛苦、家庭的破碎、生命的消逝,冰冷的统计数据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人。
因为有了对事故的怜悯心,让安全管理者能设身处地站在员工角度思考安全管理, 理解他们的工作状态、潜在压力和可能面临的危险,从而设计更人性化、更有效的防护措施和培训。
当我们有了怜悯心,我们就会把事故受害者想象成自己的亲人、朋友,这种强烈的代入感能有效驱散工作重的冷漠和侥幸心理。让我们更多的关注“人”而非“物”,在决策时,优先考虑对人的保护,而非仅仅考虑设备、财产或效率。
怜悯心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情感基础,赋予了安全规章以温度,让安全宣传更能触动人心,促使管理者从心底里想要保护每一个人,避免悲剧发生,没有怜悯心的安全管理容易流于形式主义和官僚化。
情怀还在于我们对生命的慎重,这种对生命至高无上的敬畏也是安全的核心价值, 安全管理的终极目标就是保护生命,生命具有不可替代性和最高价值。
敬畏心促使我们深知安全无小事,任何微小的隐患都可能酿成大祸,因此对待每一项检查、每一个隐患、每一次违章都极其认真谨慎。这就让我们对可能危及生命的风险,绝不妥协,只有这样才能不计成本地投入资源去消除或控制。
只有拥有对生命的敬畏心,我们在工作才会更倾向于去做深谋远虑的决策,在制定安全策略、规程时,充分考虑其长期影响和对生命安全的保障程度。因为对“万一”的恐惧,对可能带来的生命损失的极度恐惧和无法承受之感,才驱动着最严格的安全管理。
对生命的敬畏心是安全管理的道德基石,它将保护生命置于一切效率、成本、进度之上。缺乏这种敬畏,安全管理很容易在各种现实压力下退让,埋下事故的种子。
责任心、怜悯心、敬畏心,是安全管理为什么需要情怀?我给出的答案,他们在安全管理中起到了安全管理的综合作用与必要性。
情怀让我们对抗冷漠与麻木。长期从事安全工作,面对大量规章、检查和潜在风险,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和麻木感。情怀是保持高度警惕性和敏感性的内在燃料。
情怀给我们提供内在驱动力。当外部激励(如薪酬、考核)不足或面临巨大阻力时,情怀是支撑安全管理者坚持原则、克服困难、持续付出的强大精神力量。
情怀促进我们主动性和创新性。情怀驱动管理者不满足于现状,主动寻求更优的安全解决方案,不断学习和改进,以实现更好的保护效果。
情怀要求我们影响和感召他人。 一个有情怀的安全管理者,其言行更能感染员工、同事和管理层,更容易获得理解和支持,从而在组织内营造积极的安全文化氛围,真正的安全文化,其核心就是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的价值观。·
情怀赋予安全工作的意义感。情怀让安全管理者深刻认识到自己工作的崇高价值——守护生命和家庭的幸福。这种意义感是职业满足感和长久坚持的重要源泉。
情怀让我们更有信心应对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安全风险往往复杂多变,没有绝对完美的方案,在需要权衡和决策时,情怀(尤其是对生命的慎重和怜悯心)是指引方向的“北极星”,帮助管理者在复杂局面中做出更符合保护生命这一根本目标的抉择。
安全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其核心是对人的关怀。责任心、怜悯心和敬畏心,这些“情怀”要素,是将安全技术、规程、体系转化为真正有效的生命保障力量的关键催化剂。
没有情怀的安全管理,容易失去灵魂,沦为机械的、被动的、甚至冷漠的执行过程,难以有效应对人性的复杂和现实的挑战,最终难以实现其保护生命的根本目标。
因此,情怀是优秀安全管理者的必备特质,是安全管理工作的内在灵魂和持久动力。 它不仅关乎职业操守,更关乎对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和敬畏。
来源:张工的安全思维
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
编辑:静安
声明
1
本平台接收会员单位、行业企业、高等院校、安全评价机构等社会单位投稿,稿件内容经审核符合要求的,将免费在本平台及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官网(http://www.chemicalsafety.org.cn/)上进行宣传。投稿邮箱ccsa@ccsa.net.cn,来稿请标注“微信投稿”字样。
2
本平台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和引用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出处所有,如有侵权或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等错误信息,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15810337617),感谢支持!
长按图片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