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隐患经常会导致安全事故,工艺专业是生产的主导专业,所以工艺隐患不能不高度重视,真正消除工艺隐患,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笔者就个人经验,浅析一下常见的9类工艺专业安全隐患。
1.操作规程管理不到位
操作规程,是生产操作的“法”,没有操作规程,或者操作规程不符合要求,是工艺隐患常见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规程没有工艺指标正常控制范围、报警值、联锁值等一览表,没有指标偏差后果分析和纠偏措施,没有异常工况或异常工况未明确处置程序、安全措施和停车条件,以及操作步骤空洞不符合实际等。
有些企业,忽略了对环保设施操作规程的管理,包括尾气处置、污水处置等,埋下了事故隐患。
2.工艺指标在操作规程、安全设施设计、DCS设置上不一致
一个房间如果有两个显示时间的“表”,否则人员就不知道看哪个表的时间了。同理,工艺指标在操作规程、安全设施设计、DCS设置上不能不一致,否则工艺指标管理就会失控。
以上问题,在企业比较普遍,需要领导高度重视、经常检查、做好奖惩,提高工艺指标的管理水平。
问题的根本原因,一是领导对工艺指标管理工作不重视,二是工艺变更管理不到位导致。
3.工艺变更随意或风险辨识缺失
在生产过程中,为了优化操作、接本降耗、隐患整改等需要进行工艺变更,这是一项正常的日常工作。但是,变更需要履行风险辨识评估、审批等程序。
往往由于领导的长官意识,变更就会出现不走程序情况。另外,由于人员参与不到位、专业能力不足,导致风险辨识评估不到位,导致此生隐患发生,出现了“聋子治好了,却成了哑巴”窘况。
4.操作失误或违章操作
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按照操作规程要求去操作,表现形式一般就是操作失误或违章操作,这往往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操作失误是因为抢时间、图省事、侥幸心理等主观上违反操作规程,误操作是由于身体疲劳、精神不集中供等导致操作失误。
5.异常工况处置失误
异常工况,是生产过程不正常,但又不可避免的情况。事故数据统计表明,因异常工况处置不当导致事故,占据了大多数。
常见异常工况处置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没有异常工况辨识形成清单、异常工况处置未明确处置程序(安全措施)等、现场处置人员聚集、没有统一考虑上下游工序、没有对风险进行研判等。
异常工况除了《化工企业生产过程异常工况安全处置准则(试行)》(应急厅〔202417号)要求外,各企业还要识别出不放心、风险大、曾经出现的涉险事件(未遂事件)等,然后详细制定处置步骤、安全措施、停车条件等紧急处置程序。
6.工艺报警、联锁管理不到位
工艺报警、联锁,是化工生产的两个保护层,对安全生产起着关键的保护作用。
工艺报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报警没有处置、没有进行确认和记录、对频繁和风险较大的报警没有进行原因分析。
联锁管理主要问题是,切投联锁未履行审批程序、审批权限不足、虽履行程序但切除时间过长(超过一个月)等。
提醒大家注意,某些人员对于一些不常见、想不到位的报警,误认为是仪表故障,没有联系确认、置之不理,最后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7.现场泄放设施不到位
安全泄放措施,是保护管道、设备不超压撕裂的保护措施。
常见问题有,安全阀设定压力不符合要求、排放口高度不足、排放口朝向不符合要求、安全阀前阀门关闭、不同尾气存在反应禁忌等等。
8.工艺培训走形式
人员技能是安全生产的保障,工艺培训是提高人员技能的主要手段。若干事故案例统计表明,操作人员技能低是事故发生的源头。
工艺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培训无需求分析培训无针对性、没有制定培训计划、培训考核方式不当导致高分低能等。
9.交接班管理等劳动纪律管理不到位
工艺操作管理,主要包括操作人员巡检、工艺记录、班组交接班等。需要企业制定工艺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并加强检查督导,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常见问题是,人员脱岗、不按照规定参加交接班、不落实作业前5分钟辨识、人员睡岗(精神不佳)、不按时巡检记录等。
来源:竹林寂静
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
编辑:静安
声明
1
本平台接收会员单位、行业企业、高等院校、安全评价机构等社会单位投稿,稿件内容经审核符合要求的,将免费在本平台及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官网(http://www.chemicalsafety.org.cn/)上进行宣传。投稿邮箱ccsa@ccsa.net.cn,来稿请标注“微信投稿”字样。
2
本平台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和引用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出处所有,如有侵权或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等错误信息,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15810337617),感谢支持!
长按图片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