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33小时内接连发生3起安全事故!2010年杜邦工厂事故分析
最新动态
33小时内接连发生3起安全事故!2010年杜邦工厂事故分析
2025-09-124

视频:2010年杜邦工厂33小时内三起过程安全事故

(氯甲烷、发烟硫酸泄漏环保事故,

光气泄漏中毒死亡事故


事故描述


日期:2010年1月22日至23日

地点:西弗吉尼亚州贝尔的杜邦工厂

伤亡:1人死亡

该报告记录了2010年1月22日至23日期间,位于西弗吉尼亚州贝尔的杜邦工厂在33小时内发生的三个独立化学品泄漏事件:

1. 氯甲烷泄漏(1月22日)

1月22日凌晨5:02,F3455单元的控制系统报警,显示氯甲烷从爆破片泄漏到大气中。泄漏可能持续了5天,估计释放了超过2000磅氯甲烷。事件未造成人员伤亡,但暴露了检测和响应系统的缺陷。

2. 发烟硫酸泄漏(1月23日)

1月23日早上7:40,一根1英寸的取样管道发生泄漏,释放出发烟硫酸烟雾。工厂消防队在约一小时后关闭阀门止住了泄漏,未造成人员伤害,但需要外部消防支援。

3. 光气泄漏(1月23日)

1月23日下午1:45,一名工人检查光气钢瓶时,转移软管突然破裂,光气喷射到其面部和上身,导致其死亡。此外,还有两名工人可能暴露于光气。这起事故暴露了设备维护和应急响应的严重问题。



事故原因


化学安全与危害调查委员会(CSB)分析了每起事故的根本原因和促成因素,发现以下管理系统的缺陷:

1. 氯甲烷泄漏

· 管理层批准的爆破片报警系统设计不可靠,在易燃氯甲烷泄漏时未能及时通知操作人员。

· 爆破片传感器历史上频繁误报,导致操作人员对其失去信任。

2. 发烟硫酸泄漏

· 管道绝缘层下的腐蚀导致小规模泄漏,显示出预防性维护(PM)计划的不足。

3. 光气泄漏

· 光气危害意识计划不足,未确保工人了解转移软管中残留液态光气的危险。

· 维护软件(SAP)缺乏未经授权更改的控制,未自动触发软管定期更换提示,且无备用流程确保及时更换。

· 近失事件报告流程不严谨,未能及时将类似软管近乎失效的情况上报给管理层。

· 缺乏专用通信系统和应急通知流程,限制了向应急响应人员及时提供准确信息的能力。

此外,CSB指出,杜邦在这些事故前曾调查过类似事件并提出建议,但未能有效实施纠正措施,暴露了机械完整性、警报管理、操作程序和应急响应方面的系统性问题


国内类似事故


2016年8月31日,甘肃白银XX生化科技公司某员工在上夜班准备拆除部分管道时,因未检查管道内是否有液体,造成管道内残留的部分固体光气的甲苯溶液流到该员工头部,经医院治疗无效死亡


经验教训


1. 加强机械完整性和维护

· 定期检查和更换关键设备(如光气软管),并确保维护计划基于可靠数据和风险评估,而非仅依赖软件自动化。

2. 改进警报管理系统

· 确保警报系统设计可靠,避免频繁误报导致操作人员麻痹,同时提高对警报的响应效率。

3. 完善操作程序和培训

· 增强员工对高危化学品(如光气)的危害认知,确保操作程序清晰且得到严格执行。

4. 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 建立专用通信渠道,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准确地向内部和外部响应团队传递信息。

5. 落实管理变革(MOC)流程

· 任何技术或设备变更需经过彻底审查,避免因设计缺陷引发事故。

6. 重视近失事件

· 建立严格的报告和分析机制,将潜在问题及时上报并解决,防止其演变为重大事故。


结  论


杜邦贝尔工厂在2010年1月发生的这三起事故揭示了其安全管理体系的深层漏洞,尽管杜邦在行业中以安全标杆著称。氯甲烷、发烟硫酸和光气泄漏事件不仅导致了一名工人死亡,还暴露了机械完整性、报警管理、操作程序和应急响应等方面的不足。这些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未有效落实先前调查的建议,以及对高危设备和流程的管理失误。通过加强设备维护、完善警报和应急系统、提升员工培训和风险意识,杜邦及其他化工企业可以从这些事件中吸取教训,避免类似悲剧重演。这份报告强调了持续改进安全文化和系统的重要性,以确保工人和社区的安全。


视频来源:CSB美国化学品安全与危害调查委员会

视频翻译:北京安必达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编译:北京安必达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中文版报告:杜邦工厂33小时内三起过程安全事故.pdf

英文版报告:E.I. DUPONT DE NEMOURS & CO., INC..pdf


“世纪之毒”重塑全球危险化学品监管体系

【每周一课-200】苏立国:如何确保重点环保设施安全运行?(上)

化工事故仍旧高发,再谈如何筑牢安全防线

从RBPS基本原理看我国化工行业严格监管的必要性


来源:过程安全管理


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

编辑:静安

声明


1

本平台接收会员单位、行业企业、高等院校、安全评价机构等社会单位投稿,稿件内容经审核符合要求的,将免费在本平台及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官网(http://www.chemicalsafety.org.cn/)上进行宣传。投稿邮箱ccsa@ccsa.net.cn,来稿请标注“微信投稿”字样。

2

本平台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和引用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出处所有,如有侵权或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等错误信息,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15810337617),感谢支持!


长按图片 关注我们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