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或设备的变更都会改变原有的状态,极有可能带来新的风险。未经工艺危害评估的技改、技措变更,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破坏了原系统的平衡,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扰乱了正常的操作习惯。这不仅会给工艺生产及设备运行带来新的风险及危害,还可能增加维修工作量和不必要的维修成本,降低生产效率。这正是必须建立控制程序的原因。
大部分企业现行变更管理制度存在明显缺陷,难以对技术变更活动进行有效规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管理制度层面
其一,人员对变更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虽然对于重大变更的理解较为一致,但对于部分作业已出现明显变化的情况,却认为不属于变更管理的范畴。这就致使现场的一些变更未经过审批,带有一定的随意性。
其二,企业虽都制定了变更管理控制程序,然而程序中对变更的定义与分类不够细致,线条太粗。这使得员工在实施技改项目或日常维修任务时,对于是否要执行变更管理程序拿捏不准。
2.审批过程层面
变更审批过程中的危害分析不够深入。查阅变更管理记录可以发现,记录较为松散,反映出对变更的评估质量不高,未能在审批阶段严格把关。
3.效果跟踪层面
对于变更效果,如变更实施的质量、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是否引发未预见的问题等,缺乏可记录的跟踪管理。
4.风险评估层面
现阶段,变更主要依赖少数管理或技术人员的经验进行判断。而且现行变更管理控制程序并未对变更可能引发的安全风险提出评估要求,导致变更控制较为宽松。员工既不清楚是否有新的危害介入,也不了解如何对新风险进行控制。
为强化工艺安全管理,建议企业可以采取下列措施,具体如下:
1.制定或修订工艺安全管理程序,对现用的“技术变更管理”规程进行全面梳理。同时,积极开展信息分享活动,引入先进的变更管理最佳实践,对原有的管理规程进行修改、丰富与提升。
2. 严格把控工艺技术变更过程,将工艺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作为关键控制点。明确规定,未经工艺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的工艺技术变更申请不得报批,严禁擅自实施未经批准的工艺技术变更申请。
3. 强化直线管理层在变更管理中的责任,将变更管理审核、批准与督查的管理职责纳入岗位职责描述,并纳入年度绩效考核。
4. 建立有效的监督跟踪机制,确保因工艺及设备变更所产生的连带变更(如资料更新、操作规程调整、人员培训和备品备件更新等)能够及时更新落实。
5. 加强员工在工艺技术变更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培训,将工艺技术变更的知识和概念纳入必须的、最低要求的培训内容。明确从公司到基层单位班组长以上的各级管理人员、职能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及操作人员应掌握的程度,并将其纳入考核,实现全员参与。
来源:磐石安全-安如磐石
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
编辑:静安
声明
1
本平台接收会员单位、行业企业、高等院校、安全评价机构等社会单位投稿,稿件内容经审核符合要求的,将免费在本平台及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官网(http://www.chemicalsafety.org.cn/)上进行宣传。投稿邮箱ccsa@ccsa.net.cn,来稿请标注“微信投稿”字样。
2
本平台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和引用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出处所有,如有侵权或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等错误信息,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15810337617),感谢支持!
长按图片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