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如何破解“侥幸心理致违章”困局?
最新动态
如何破解“侥幸心理致违章”困局?
2025-11-054











在安全生产领域,“侥幸心理致违章”是企业安全管理难点。员工明知规程,却因“偶尔一次没关系”“不会这么巧出事”的想法贪图便利、省略个人防护,最终让小概率事件演变为大灾难。

传统治理手段如单纯处罚、集中培训,虽短期有效,却常陷入“屡改屡犯”的循环——管理严格时收敛,松懈时反弹。究其本质,这是认知偏差(低估风险)、心理懈怠(高估运气)、行为惯性(追求便利)交织的复杂矛盾,传统线性管理难以根治。

01.
精准定位:锁定高风险群体

治理的首要前提是找准“靶心”。侥幸心理致违章集中于特定群体,需实施差异化干预。

对高频违章员工,开展“一对一安全辅导+行为跟踪”,每周复盘违章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针对性调整干预策略。

对新入职员工,强化“师带徒”机制,设置新员工安全试用期,试用期内违章直接延迟转正。

对疲劳时段(夜班、节假日等)作业者,增加巡查频次,每2小时进行一次现场安全问询,同步通过智能终端推送风险警示。

02.
直击根源:重塑安全认知与心理

侥幸心理致违章的深层动因是员工对风险的认知偏差与心理懈怠,需从源头消解违章动机。

一方面,通过沉浸式教育改变风险感知,用VR模拟事故(如未系安全带的高空坠落)、还原真实案例(如忽视巡检导致的爆炸),强化员工认知。

另一方面,通过情感干预削弱侥幸心理,组织事故受害者家属座谈会、安全家书分享会,用亲情共鸣唤醒责任意识;通过“每日安全自省”“风险承诺签名”,培养“我要安全”的主动心态。此外,通过标准化操作训练,搭配“操作纠错奖励”来纠正违章行为惯性。

03.
消除诱因:压缩违章操作空间

环境是行为的“隐形推手”,需优化物理条件与现场布局,让违章不可行或让守规更便利。

例如,在高风险区域安装联锁装置,未戴护具则设备无法启动,违规操作触发声光报警并自动停机;设置物理隔离栏,阻止员工接近危险源,隔离栏高度与材质根据风险等级定制。

又如,优化作业条件,将安全防护用品放在触手可及处,在关键节点张贴“图文+漫画”进行提示;改善作业环境,照明亮度至少500lux以上、设备噪音降至85分贝以下。

通过优化环境,让员工“想”违章但做不到,或者守规比违章更轻松,从而降低侥幸行为的发生概率。

04.
制度护航:构建约束与激励的平衡

制度是规范行为的底线与指挥棒。需动态调整管理规则,引导员工主动远离侥幸。

一方面,强化硬约束,建立违章记分制(扣分与绩效工资挂钩)、黑名单制度(限制参与高风险作业)、连带责任制(一人违章全班组减扣绩效)。

另一方面,激活软激励,推行无违章奖励、安全积分兑换、正向绩效考核,让守规者获得实际利益。

此外,建立制度动态修订机制,及时调整不合理条款。

05.
协同共治:织密安全互助网络

推行安全互保联保制、安全伙伴制,让员工在日常作业中有人提醒、有人约束。开展“班组安全共建”,激发集体荣誉感。领导带头遵守规程,通过示范效应,传递“安全无特权”的信号。将个体行为嵌入集体责任之中,让“一个人违章”遭遇“一群人反对”。

06.
文化浸润:实现从“他律”到“自律”

塑造安全价值观与行为准则,推动“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深层转变。

企业应将安全理念融入核心价值观,常态化开展安全宣誓仪式、事故案例反思会、安全标杆评选、学习安全微课堂等活动,增强员工对规则的主人翁意识,让安全从“外部要求”变为“内在追求”。

07.
技术赋能:筑牢防线的“硬屏障”

用智能工具弥补人为监管的不足,让违章行为无处遁形。

例如,部署智能监控系统,推广电子作业票,安装联锁防护装置;利用大数据分析历史违章规律,生成“岗位风险热力图”。此外,建立安全技术数据库,定期更新行业最新安全技术与设备信息。将“人防”与“技防”结合,用技术约束侥幸行为。

08.
信息渗透:提升风险认知的精准度

优化信息传递,纠正“不会出事”的错误判断。

通过每日班前会通报近期违章案例,制作岗位风险口诀,推送个性化安全提示,建立安全信息查询平台,定期组织安全信息测试等活动,让员工从“模糊认知”转向“清晰敬畏”。

09.
动态适配:把握关键干预节点

针对不同时间段的违章倾向,调整策略,实现精准管理。

对新入职员工,实施试用期“安全导师全程陪同+每日复盘”,导师提交周报告;对夜班作业者,增加凌晨2-4点的巡查频次,同时在夜班休息室设置提神醒脑角;对节假日加班员工,提前召开安全动员会;对季节性风险,提前1个月发布专项预警与防护指南。抓住违章高发的“脆弱时刻”,实现“因时制宜”。

10.
空间定制:实现差异化管控

针对不同作业区域的风险,定制策略,让管理更贴合实际。

在高空作业区,设置“防坠落联锁装置+全程监控”,人脸识别进入作业区域,未系安全带无法打开作业平台。

在设备操作区,设置“标准化操作看板+步骤确认按钮”,每完成一个操作步骤需按下确认键,系统记录操作时间与操作人。

在交叉作业区,建立“沟通协调岗”,指定专人负责不同班组间的信息传递,明确联络信号,如手势、对讲机频道,同时划分作业隔离区,用不同颜色的警示带区分各班组作业范围。

在高风险区域,如化工储罐区、高压配电室等,实行“准入制”,员工需通过安全考核并佩戴专属门禁卡方可进入,入口处设置安全检查站,检查防护装备是否齐全、安全知识是否掌握。

在低风险区域,如办公室、仓库等,通过张贴安全标语、定期组织安全自查,强化“日常提醒”。

在临时作业区域,如维修现场,推行临时安全方案,作业前必须制定专项安全措施,经审批后方可开工;同时设置临时警示标识,如可移动的声光报警器。


总之,“侥幸心理致违章”的治理需多维度协同构建“精准识别-动态干预-系统治理-持续优化”的闭环,打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限。未来,还应结合大数据、AI技术开展更精准的风险研判与动态调整,推动安全生产从“被动应对”迈向“主动预防”,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化工企业可燃液体常压储罐区安全管理规范》等一批行标发布
管生产的必须管安全,那管安全的管什么?
2026年化工安全教育培训计划清单
取样阀开度过大致6人受伤!如何有效防范取样环节事故?

来源: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


编辑:弛豫

声明


1

本平台接收会员单位、行业企业、高等院校、安全评价机构等社会单位投稿,稿件内容经审核符合要求的,将免费在本平台及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官网(http://www.chemicalsafety.org.cn/)上进行宣传。投稿邮箱ccsa@ccsa.net.cn,来稿请标注“微信投稿”字样。

2

本平台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及版权问题等错误信息,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15801576967),感谢支持!

长按图片 关注我们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