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生产环节中,工艺波动、设备故障等异常情况时有发生,报警系统的有效运作和异常工况的科学处置,直接决定着生产安全与事故防控成效。管好报警系统、做好异常处置,是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核心课题。
报警系统是化工生产的 “安全哨兵”,但现实中诸多管理漏洞使其难以发挥实效。企业需从参数设置、响应机制、合规管理三个维度全面优化,筑牢预警防线。
1. 直面报警管理的核心痛点
当前化工企业报警管理普遍存在四大问题:一是报警数量泛滥且未分级,工艺波动时大量报警让操作人员无所适从,错失处置时机;二是参数设置不合理,部分重要设备未设关键报警,或报警值超出工艺卡片范围,存在共因失效风险;三是违规操作频发,未经审批屏蔽报警、随意修改报警值等行为屡见不鲜;四是处置效率低下,高频、无效报警长期未处理,报警数据缺乏系统分析,无法为风险防控提供支撑。
2. 规范报警管理的实施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企业需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在参数设置上,结合工艺要求、风险分析结果,明确带联锁参数、环保监测参数等核心报警项,避免重复设置;在优先级划分上,按紧急、重要、一般三级分类,建议比例分别为5%、15%、80%,紧急报警采用红色显示和高频提示音,确保快速识别;在处置流程上,落实 “30秒确认、30分钟处置” 原则,紧急报警需立即响应并同步汇报,同时建立分级推送机制,超时未处置的报警逐级上报至管理层;在合规管理上,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导则》等要求,严禁关闭、破坏报警设备,对违规行为严肃追责。
3. 关键指标强化管控实效
通过设定量化 KPI 确保管理落地:工艺报警需满足时平均报警数≤6、报警确认及处置及时率均≥95%、24小时持续报警数为0;设备报警需控制百个控制回路仪表报警数≤15,仪表故障处置及时率≥90%;安全报警中处置时长超10分钟的次数≤3次、超20分钟的次数≤1次,全方位提升报警管理精细化水平。
多起典型事故为化工企业敲响警钟,暴露出异常工况处置中的共性问题,为后续防控提供了重要借鉴。
2024年四川自贡某科技公司 “5?3” 爆炸事故中,反应釜搅拌机机封液内漏导致工况异常,企业未深入分析原因,擅自加大催化剂投放并采用蒸汽加热,最终引发爆炸造成3人死亡。该事故暴露的核心问题的是异常处置盲目蛮干,未执行 “退守安全状态” 原则。
2023 年辽宁某化工公司 “1?15” 重大爆炸事故更为典型,事故管道材质违规替换导致腐蚀泄漏,企业三次堵漏失败后仍冒险进行带压密封作业,且现场使用非防爆对讲机、违规吊装人员,最终引发爆炸造成1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8700 万元。这起事故集中反映了变更管理缺失、高风险作业管控不严、现场人员聚集等多重隐患。
此外,某气化厂 “7?19” 重大爆炸事故中,冷箱泄漏隐患拖延 23天未处置,备用设备无法正常切换,层层请示导致错失最佳处置时机,最终造成15人死亡;某石化 “3?12” 爆炸事故则因单向阀长期未检修失效,高压介质反窜引发事故,凸显设备维护和风险辨识的重要性。这些事故警示我们:异常工况处置必须坚守科学原则,任何侥幸心理和违规操作都将付出惨痛代价。
结合法规要求和实践经验,化工企业异常工况处置需严格遵循五大原则,确保风险可控、处置高效。
1. 及时退守安全状态
这是异常处置的首要原则,当出现飞温、压力骤变、易燃易爆介质泄漏、关键设备故障等情形时,需立即采取全装置停车、局部隔离、停止进料、紧急冷却等措施,避免事态恶化。如聚丙烯装置反应器温度达75℃时,需立即注入CO紧急停车,坚决杜绝 “带病运行”。
2. 现场处置人员最少化
严格控制现场作业人数,情况不明时仅允许2人佩戴防护装备进入侦查;同一装置区处置人员最多不超过6人,严禁无关人员进入;采用远程调度指挥,借助视频监控、人员定位系统等技术手段,减少现场人员聚集风险,落实 “处置人员最少化” 要求。
3. 全面辨识风险稳妥处置
处置前需全面分析风险,制定专项方案,严禁盲目操作。疏通堵塞管线时需根据堵塞物特性选择合适方式,严禁外力敲击撞击敏感度高的物料;安全条件确认需采用压力表比对、气体检测等科学手段,杜绝 “目视、手摸” 等经验判断方式。
4. 有效防止能量意外释放
处置过程中需做好能量隔离,拆卸设备管线时必须泄压置换并加装盲板,严禁以关闭阀门代替物理隔离;非必要不进行带压密封作业,确需实施的需开展可行性评估,严禁在极度危害介质、未测厚设备上进行带压作业。
5. 全局考虑统一指挥
异常处置需统筹上下游装置、公用工程平衡,明确专人统一指挥,避免多头指令导致混乱;处置完毕后及时分析原因,完善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通过培训演练提升全员处置能力,形成 “处置 - 总结 - 改进” 的闭环管理。
化工企业需将报警管理和异常工况处置融入日常管理,构建全链条防控体系。在制度层面,制定完善的报警管理制度、异常工况处置程序和作业许可制度,明确各岗位职责和授权机制,确保基层员工有权在紧急情况下启动紧急停工;在技术层面,优化报警系统设计,采用独立取源点、冗余测量等方式提升可靠性,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报警数据实时分析、人员定位监控;在人员层面,加强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重点提升操作人员报警识别、风险判断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人人掌握 “1分钟应急响应、3分钟退守稳态、5分钟消防联动” 的处置要求。
化工安全无小事,报警管理和异常工况处置是守护生产安全的关键环节。企业唯有正视管理漏洞,汲取事故教训,严格落实法规要求和科学处置原则,才能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筑牢化工生产的安全生命线。
来源:作本化工视界
编辑:弛豫
声明
1
本平台接收会员单位、行业企业、高等院校、安全评价机构等社会单位投稿,稿件内容经审核符合要求的,将免费在本平台及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官网(http://www.chemicalsafety.org.cn/)上进行宣传。投稿邮箱ccsa@ccsa.net.cn,来稿请标注“微信投稿”字样。
2
本平台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及版权问题等错误信息,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15801576967),感谢支持!
长按图片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