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月月讲天天讲的受限空间作业安全为什么一再失守?
最新动态
月月讲天天讲的受限空间作业安全为什么一再失守?
2025-11-1925


近期以来,国内连续发生几起受限空间作业事故,甚至有的死亡人数高达5人,这算是受限空间事故类型里伤亡人数相当高的了。

众所周知,在八大特殊作业里面,受限空间作业是仅次于动火作业的第二个极具危险性的特殊作业,所以一直以来,包括应急管理部门、企业和安全服务机构等,无不对受限空间作业一而再,再而三的宣传培训,尤其是应急管理部办公厅在2020年还专门针对受限空间作业发布了一本安全指导手册,内容长达60多页,这是极为罕见的,甚至为了照顾一些不想矁书、矁书就累的员工,还附带了彩色的折页,即使主要内容不看,光看折页也能看明白的。

那么为啥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受限空间作业安全,咋就做不好呢?为什么每年还会有那么多企业重蹈覆辙呢?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

关于受限空间作业的标准规范和技术要求,实在是太多了,本篇文章呢,我也不打算从标准规范的角度去解读条文内容,而是从基于真实事故案例的角度,按照事故发生的时间逻辑顺序,来逐一解析受限空间的安全措施是如何一步一步失守的,那些从事受限空间作业的员工又是如何一步步滑向死亡的深渊。

首先,任何一起受限空间事故的前提是存在客观的受限空间作业,为什么要用客观这个词,因为很多案例是企业或员工主观上并不认为其所从事的作业是受限空间作业,所以才导致悲剧的发生。故防止事故发生的第一步就是正确辨识受限空间作业,也就是第一要确认我们所要从事的作业到底属不属于受限空间作业。怎么辨识呢,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受限空间的辨识,这是一个客观物理上的判断,基本上一些常见的受限空间,我们的安全管理人员都能辨识出来,但是一些比较模糊的,标准上没有提及的,有些模棱两可的场所,很可能不会辨识出来。比如,2024年发生在山东某地的7人中毒死亡事故,就是个典型例子。事故发生的场所是一个玉米浆池,如下图:

图片


该玉米浆池宽16.6米,长53.5米,且池内比较空旷,前期开挖的时候、铺设编织膜的时候,都没有按照受限空间来进行管理,后来薄膜裂开了,转移玉米浆的时候,也没有按照受限空间来进行管理。所以呢,在事故当天清理玉米浆残液的时候,自然也没有按照受限空间来进行管理,以致于不能及时检测到泄漏的硫化氢气体。

第二,就是受限空间作业的辨识。有些企业和员工,虽然能正确辨识出来受限空间,但是在从事某项具体作业时,他主观上不认为是受限空间作业。例如,2024年发生在云南的某公司的窒息事故,事故现场是反应器顶部平台,如下图:

图片

该起事故发生在反应器检修期间,顶部管口已经打开,这属于典型的受限空间,但是事故发生的过程是作业人员在管口外部近距离进行作业,严格意义上讲并没有进入到受限空间内部,但是其头部活动范围较广,不慎将头伸入到管口附近时,由于此时反应器处于氮气微正压状态,致使口鼻遭遇高纯度的氮气,导致窒息后掉入反应器内部死亡。该起事故之所以没有按照受限空间作业来进行管理,还是作业人员主观上认为身体在受限空间之外从事的作业,不属于受限空间作业。

但是人在作业过程中,身体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身体的各个部位也是可以自由活动的,中毒和窒息都是通过口鼻吸入的,所以在进行受限空间作业辨识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身体的活动范围、有毒要害物质分布的区域范围,不要拘泥于标准规范。

第三,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是什么呢?就是人员要进入到受限空间,但并非去从事某项特定作业,仅仅是人员进入进出。一些企业就认为我不是作业,仅仅是进入观察,所以就没有办理受限空间作业许可。典型的案例就是2025年8月份东北某公司2名施工人员进入反应器裙座内部查看工程量时发生氮气窒息事故,大概现场人员认为只是进去看看,不碰任何东西,不进行任何作业,所以就没有办理受限空间作业许可。

关于这一点,其实是存在一个误区的,受限空间作业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受限空间进入许可,即不管有没有作业,哪怕进去看看,只要存在身体进入受限空间的场景,就应当办理受限空间进入许可。因为无论中毒还是窒息,都是环境对人体呼吸系统的伤害,跟作业不作业没有任何关系。


上述的受限空间作业辨识仅仅是第一步,即使在准确了辨识完受限空间作业之后,在进行作业过程中,还往往会抱有侥幸心理,总是以为气体检测已经合格了,基本上风险等于零了,于是干脆也不佩戴便携式气体报警仪,更不佩戴空气呼吸器了,结果进入到受限空间内作业时,意外总是不期而遇。

其实受限空间的气体环境始终是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这点在化工设备或者曾经储存过介质的受限空间来说,尤为明显。受限空间的一个最大劣势,就是气体环境流动性差,与大气环境的扩散和交互作用较弱,很容易导致一些密度比空气重的气体(氮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沉积聚集,形成缺氧或有毒的气体环境。

此外对于储存过易燃易爆有毒有害介质的受限空间来说,一次性的吹扫和置换,并不能彻底去除有害物质,那些渗透到金属内部的气体物质,还会源源不断地逸散出来,继续形成爆炸性或毒性混合气体。

所以GB 30871才要求每隔一段时间重新进行气体检测。典型的案例是上海赛科石化5.12事故,油气储罐即使一开始蒸煮吹扫的很彻底,气体检测完全合格,但是作业过程中油气依然持续不断地逸出挥发,所以就需要持续性地不间断进行通风置换。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受限空间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完全隔绝的空间,而是和上下游存在密切的联系,且物理上无法做到完全隔绝,此类事故的典型案例就是2025年9月,四川某酒厂在组织员工进行发酵池清扫作业时,造成3人死亡的中毒窒息事故。该发酵池车间平面布置如下图:

图片
图片
图片

发酵池本身已经清理干净了,但是上游的黄水池内黄水因长时间未清理,发酵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气体,通过发酵池底部黄水孔逸散并在发酵池底部沉积形成缺氧环境。

所以,对于受限空间来说,无论是石油化工行业还是精细化工行业,或者是农业部门,都不能掉以轻心。某些受限空间由于其空间几何结构的复杂性和气体环境的低扩散性,很大程度上都会存在缺氧、有毒的环境,无论是物理性的挥发逸散,还是化学性的反应分解,亦或是生物性的发酵,各种有毒有害气体都会无中生有,吞噬着我们的生命。

当然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之道,依然是以不变应万变。只要我们做完两件事情,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从而将事故扼杀在摇篮之中。第一,间歇性地气体检测+佩戴便携式气体报警,基本上可以持续进行气体状态监测。第二,戴好空呼器等防护装备。时刻做好两手准备,对冲风险。这两个事情其实很简单,但为什么那么多企业就是做不到呢?归根结底就是人的惰性思维+侥幸心理,它就像无处不在的幽灵一样,左右着我们的内心世界。

最后还要说一下,为什么我们在看到很多起受限空间事故时,总会飘过来这四个字:盲目施救。受限空间伤亡人数的扩大,盲目施救绝对是罪魁祸首。但我们有没有静下心来想过:为什么会有盲目施救?那些冲动施救的人难道不知道风险吗?明明知道有风险为什么还要飞蛾扑火?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抛弃上帝视角,以第一视角来思考,可能会得出另外一种匪夷所思的结果。

我的观点是,那些盲目施救的人,第一时间想的绝不是受限空间内的中毒窒息,而是先前一个活生生的人,突然之间遭遇了不测,作为他的亲人、朋友、同事或工友,在道义上负有一种拯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所以是人都会第一时间着急去施救。

第二,盲目施救的原因还在于,如果施救人不认为里面的人是中毒窒息,而是出于其他原因,比如急性病猝死、碰撞跌倒、机械伤害、劳累过度等等,此时为了不错过救援的黄金时间,施救人义无反顾,第一时间冲进去救援,后续第二人、第三人接着进去........,最终造成伤亡的扩大。只不过事后以上帝视角论,归结于盲目施救而已。

那么针对盲目施救的问题,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呢?办法肯定还是有的,无论是盲死施救也好,还是不盲目施救也好,共同的目的就是把中毒窒息的人从受限空间内尽快拖救出来,所以基于这个目的,可以尝试采用非进入式施救方案,例如作业前将升降式救援绳挂在作业人员身上,事后直接采用机械力拖曳救援绳即可(此方法完全适合垂直进入受限空间的作业),如下图。

图片

对于水平式进入受限空间作业的人来说,目前来看,不进入施救的难度还是很大,还好可以寄希望于发展前景较好的机器人产业,希望能尽快研发出从事受限空间人员救护的机器人。

总之,只要需要人员进入才能施救的场景,必须佩戴好个人防护装备的前提下,才能进入救援。这个思想意识必须宣传培训到位,其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用等到着急用了再去找,而是有备无患,在作业前就准备好备用的防护装备,便于第一时间施救。

结语:

以上的文章内容也是我有感于近期国内发生的几起受限空间作业事故而分享的个人观点。归根结底的原因,还是对于受限空间的认知存在很大偏差和误区,无知者无畏,有知者有畏。冒险作业之所以频频发生,并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而是不知山有虎,才向虎山行!



《化工企业可燃液体常压储罐区安全管理规范》重点内容解析
危险化学品企业消防设备设施的常见隐患
【揪出身边的隐患】仪表毛细管未设防护还被打了结
《化工企业可燃液体常压储罐区安全管理规范》等一批行标发布
2026年化工安全教育培训计划清单

来源:化工客栈


编辑:弛豫

声明


1

本平台接收会员单位、行业企业、高等院校、安全评价机构等社会单位投稿,稿件内容经审核符合要求的,将免费在本平台及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官网(http://www.chemicalsafety.org.cn/)上进行宣传。投稿邮箱ccsa@ccsa.net.cn,来稿请标注“微信投稿”字样。

2

本平台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及版权问题等错误信息,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15801576967),感谢支持!

长按图片 关注我们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